
1986年盛夏,蝉鸣裹挟着泥土的腥气,也裹挟着谢蕊伊人生的谷底,一张高考落榜通知书像块沉重的石头,砸得她在村里抬不起头——“读书无用”的闲言碎语比田埂上的野草还疯长,可她偏不信命,某个雨夜,从祖屋漏雨的墙角摸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,纸页上模糊的字迹竟藏着几十年后的农业密码:温室育苗、测土配方、杂交水稻……这本“未来之书”,成了她逆天改命的火种。
她顶着“女娃娃瞎折腾”的骂名,硬是承包了村东头那片撂荒十年的盐碱地,老农赵常客起初总隔着田埂啐唾沫:“我种了一辈子地,还用得着你个小丫头教?”可当谢蕊伊用笔记本里的法子改良土壤,秋收时那亩产千斤的金黄稻浪,让赵常客蹲在田埂上抽了一宿旱烟,第二天红着眼眶要拜师,返乡青年王行宇带着县城的商路找上门,用自行车驮着她种的蔬菜去摆摊,从“没人要的野菜”到“县城食堂抢着要的稀罕物”,两人一拍即合,再加上赵常客的老道经验,“种田铁三角”就此成型。
从冬天里冒出绿意的反季节大棚,到把红薯干做成包装精美的“山珍零食”,谢蕊伊用一粒粒种子,在贫瘠的土地上种出了奇迹,当村里的土坯房换成砖瓦房,当曾经嘲笑她的乡亲们跟着她学技术、闯市场,那个被嘲笑的“落榜生”,早已成了乡亲们口中“种田的女财神”,她用双手翻开了1986年的新篇章——原来传奇不必惊天动地,一锄头一锄头,也能种出属于一个时代的璀璨星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