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我在70年代做交易》
1978年深秋,曾帅翔在一场意外中从2025年跌回物质匮乏的70年代,揣着半包现代香烟,脑中却盘算着市场经济浪潮的生存法则,这个习惯了扫码支付的“商业幽灵”,站在供销社门口,望着凭票购粮的长龙,突然嗅到了时代缝隙里的商机——粮票、布票、自行车票,这些在旁人眼中按计划分配的“纸片”,成了他撬动未来的第一块基石。
他蹲守黑市,用半块上海牌手表换了三张全国粮票,又托关系从乡下收来土布,做成“的确良”衬衫,悄悄卖给厂里爱美的女工,意外被供销主任堵在仓库时,他急中生智:“这是响应‘广开门路’的试验品!”竟意外撞上改革开放的春风。
厂花翟昭荣本是技术标兵,却因父亲“历史问题”被压制,她曾对曾帅翔的“投机”嗤之以鼻,却在看他用现代管理方法让濒临倒闭的缝纫组起死回生后,悄然加入,一个懂“流量”,一个通“供应链”,从家庭作坊到小有名气的服装厂,却在“万元户”的荣光下,遭遇“投机倒把”的质疑、国营厂的挤压,甚至被扣上“腐蚀青年”的帽子。
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交锋中,他们用缝纫机针脚丈量时代,用算盘珠子拨开迷雾,当第一张个体工商户执照递到手中,当第一批“曾氏服装”摆进百货商场橱窗,这个穿越者终于明白:真正的交易,不是倒腾票证,而是用胆识与智慧,在时代的浪潮里,为无数普通人织就一件“新衣”——那件叫“希望”的外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