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七零年代娇妻的财富密码》
1976年的春风里,青石板路还带着寒意,国营纺织厂的“娇小姐”徐沁薇却握着一本泛黄的《未来商讯》手心发烫——她连绣花针都捏不稳,煤球炉要点三回才能着火,可这本旧书摊淘来的“天书”,偏让她在粮票比黄金还硬的年代,嗅到了布料里的春天。
三年后,的确良面料果然风靡全国;五年后,个体户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,可当徐沁薇兴冲冲拿着“市场预测”跟丈夫王浩翔商量时,技术骨干的丈夫只当她“娇病犯了”:“倒卖粮票是投机倒把,开缝纫机?你针脚都走不直!”
她偏不信命,偷偷拿出压箱底的嫁妆,从邻村收积压的土布,照着《商讯》里“简易裁剪法”,剪出第一批改良大襟褂,没想到,这带着巧思的布料竟在黑市卖出天价,连供销主任都登门求购,从提篮收旧布到堂屋支起十台缝纫机,从被邻里戳脊梁骨“资本家苗子”到带着姐妹办起全县第一家家庭服装厂,徐沁薇的“娇气”磨成了韧劲:白天学记账,晚上画港台杂志里的喇叭裤、蝙蝠袖,熬红的双眼里,是“试试看”的火苗。
王浩翔从冷眼旁观成了最坚实的后盾——他利用厂里关系搞钢材自造裁剪机,骑着二八大杠跑遍县市推销成衣,当“薇薇服装”的的确良衬衫摆上供销柜台被抢购一空时,她终于懂:所谓财富密码,从不是未来的资讯,而是敢把“不可能”变成“能做”的勇气,在那个物资与思想都贫瘠的年代,她用双手和智慧,不仅改写了自己的命运,更带着一群姐妹,闯出了一条通往春天的路。